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從陸光二村到陸光新城

筆者:吳志文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吳志文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來臺,服役陸軍三十年,通過國防乙等特考,七十年轉任公職,八十二年退休,著有《思親憶往》等。 民國五十四年間,蔣宋美齡女士為照顧有眷無舍官士,改善住宿的生活品質,在桃園縣龜山鄉興建陸光二村,住有一千餘戶,為當年北部最大眷村。 陸光二村眷舍,係磚木混泥土構築的水泥瓦平房,分為乙、丙、丁三型,有客廳、臥室、廚房和抽水馬桶,以當時環境來說,如此設備,算很舒適了! 眷舍優先分配野戰部隊及前線官兵,並以當時眷口數為準,如超過四人,不論階級都可配住乙種眷舍。筆者當時服役野戰部隊,經常搬遷,四處奔波,五十四年十月,獲配丙種眷舍,生活乃得改善。 陸光二村地理位置特殊,房屋地勢低於蜿蜒曲折的南崁溪河床,每遇颱風,溪水暴漲,常常淹水。有一次,颱風過境,南崁溪水越過河堤浸入村內達二十公分,情況危急,全村眷屬扶老攜幼,帶著細軟,到附近新路國小避難,分享所帶食物,所幸都平安渡過。 陸光二村的官士眷屬,雖然官階職務不同,生活習性互異,但都能敦親睦鄰、守望相助,沒有地域和省籍之分,和樂融融。孩童在竹籬笆內玩家家酒,打彈珠遊戲,像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子弟;如一家有人慶生,必分贈蛋糕同享。 村之後山,有蓊鬱的林園修竹,四季常青,打開門窗,就可窺見綠色山林,直道是:「開門日日見青山,青山常綠不改顏;只有青山永不老,年年此日待月明。」 住了三十多年,房舍年久失修,加以眷口添丁,必須加蓋,以致眷村雜亂無章,甚至火災頻傳。 八十五年間,國防部進行全面改建計劃,幾經開會協商,各級政府和民意代表都全力支持,在八十九年定案,經六年施工,於九十五年三月完工交屋。時任村長的祝戡先生,雖然身體肢障,仍多方奔走協調,力疾從公;繼任的高曰強村長為二代榮民,除交通、夜巡和愛心志工活動,並請衛生所和特約醫院來村健康檢查,又爭取建遮雨蓬和各式欄杆,方便老人行走,熱心服務,令人敬佩。 新社區建成交屋後,桃園縣境的陸光二村、空軍建國二村、五村和十二村、大華新村、憲光四村等十餘眷村一千六百餘戶居民,陸續進住新建大廈,欣喜若狂。陸光新城,計有三十三棟十二至十四層的大廈,採用鋼筋水泥和大理石牆面等高級建材,堅固美觀,地基墊高數公尺,不再有淹水之虞。另一特徵,是各區房舍間隔距離加大,環境清幽,社區內排列有整齊的行道樹,道路寬敞,且設有路燈,是很理想美觀的現代化眷村。南崁溪沿岸建有河濱公園,設有健身器材、籃球場和舞池等活動場地。 六十五歲以上居民佔住戶六成,並有青壯第二、三代子孫,眷屬有來自大陸、越南、印尼、泰國等外籍配偶,相處亦甚為融洽。 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後,由聶哲涵擔任理事長,亦是第二代榮民,積極從事社區服務,如獨居老人膳食中心,外丹功、健身操等體育活動,尤對眷村歷史文物館與眷村歷史文化節之推動等,意義深長。 筆者自青壯年搬來陸光二村,到遷住陸光新城,近四十五寒暑,目睹老者凋零、少者有成,個人亦歷經妻吳曾須病逝之變故,但自返鄉迎娶專科醫師吳瑞華為妻後,三代傳承,否極泰來,得益於優良居住環境,飲水思源,感恩不已。(點閱次數:1178)